close
html模版






標題

自然報告 幫一下 看內容


問題


地震.....分的種類並說出種類的情況板塊?世界上有哪些版塊?台灣又在哪裡ㄉ板塊越詳細分數當然就是給他更新:我看過ㄌ但是沒有震度分級


最佳解答


地震發生的原因為何?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 (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震 (例如,隕石撞擊) 。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 (構造性地震) 為主 。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 (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 (elastic waves) ,我們稱之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何謂震源與震央? (1)震源 (hypocenter) :地震錯動的起始點。 (2)震央 ( epicenter )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 何謂淺層地震、深層地震? 地震震源深度在0~30公里者稱為極淺層地震(very shallow earthquake)。在31~70公里者稱為淺層地震(shallow earthquake)。在71~300公里者稱為中層地震(intermediate earthquake)。在301~700公里者稱為深層地震(deep earthquake)。 何謂地震序列? 先後排列,即為地震序列。而所謂同一系列之地震,係指發生位置鄰近,時間上連結之所有地震,包括前震、主震及餘 震 ;其定義又分別如下: (1)前震 ( Fore-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於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稱之。唯有時前震為時甚短,且不顯著。 (2)主震 (Main-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規模最大者稱為主震 ; 若最大者有兩個,則先發生者稱為主震。 (3)餘震 (After-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稱之。 主要的地震波有那些? 震波依傳播路徑可分為兩大類: 一、體波 (body wave):可在地球內部傳播,依波動性貿之下 同又分為: (1)P波 (縱波或壓縮波) :性質與音波相似,質點運動和波傳播方向一致,速度最快。 (2)S波 (橫波或剪力波) :質點運動與波傳播方向垂直,產生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的振動,速度次之。 二、表面波 ( surface wave) :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部界面傳播,主要可分為: (1)洛夫波 (Love wave) :質點沿著水平面產生和波傳播方向垂直的運動。 (2)雷利波 (Rayleigh wave) :質點在平行於震波傳播的垂直面上,沿著橢圓形軌跡震動。 何謂板塊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 (plate tectonics) 主要在說明目前發生在地球上層的構造及解釋 地震發生之原因。地球的最外部為冷而硬的可移動之岩石,稱為岩石圈 (lithosphere) ,其厚度平均約一百公里,岩石圈之下為軟流圈(asthenosphere)為黏度高的液體物質所組成,在高溫、高壓作用下而成可塑性,使岩石圈漂浮其上。 板塊構造的基本觀念是將岩石圈分成數個接近剛性之板塊,包括較大的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和數個較小之板塊 (見附圖),板塊受到張力、壓力、重力及地函對流的作用,不同的板塊之間每年以數公分的相對速度緩慢移動,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便由於相鄰板塊之互相作用而發生。 板塊交界處主要有三種型態, (1)分離板塊交界處 ( divergent boundaries ),代表地殼引伸拉裂的現象,在中洋脊 (mid一oceanridge) 處相鄰的兩板塊互相分離,而產生新的岩石圈,其材料來自地函的上部,係經熔融作用而產生。地殼在這裡由於張力作用向兩側擴張延伸,沿著發散交界處常有地震發生,其震源深度多在一百公里以內。 (2)聚合板塊交界處 ( convergent boundaries) ,在這交界處兩板塊相互碰撞,較 重者插入較輕者之下方 (約以30~45之傾角) ,使者的岩石圈消失而回到地函中,這插入的部分叫隱沒帶(subduction zone) 。由於兩板塊間的相互磨擦,所以沿著隱沒帶可以不斷地發生地震良而造成一地震帶,其震源深度可從很淺到大約七百公里左右。台灣花蓮附近為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聚合板塊交界處所以地震非常頻繁。 (3)守恆板塊交界處 ( conservative boundaries) ,不產生新的岩石圈也不使岩石圈消失,相鄰兩板塊彼此橫向移動磨擦,而產生震源深度較淺之地震。台東縱谷斷層即為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守恆板塊交界處。 台灣地震帶之分布情形如何? 台灣地震帶主要有三 (1)西部地震帶,自台北南方經台中、嘉義而至台南。寬度約八十公里,大致與島軸平行。地震次數較少,但餘震較頻繁,持紅時間較短暫,範圍廣大,災情較重,震源淺 (約十餘公里),地殼變動激烈。 (2)東部地震帶,北起宜蘭東北海底向南南西延伸,經過花蓮、成功到台東,一直至呂宋島;此帶北端自宜蘭與環太平洋地震帶延伸至西太平洋海底者相連,南端幾與菲律賓地震帶相接。此帶成近似弧形朝向太平洋,亦和台灣本島相平行,寬一百三十公里,特徵為地震次數多。通常,震源較西部者為深。 (3)東北部地震帶,此帶自琉球群島向西南延伸,經花蓮、宜蘭至蘭陽溪上游附近,屬淺層震源活動帶。


其他答案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1226000014KK03515

D33B9005B2BB12D7
arrow
arrow

    h51hj37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